58年伟人视察安徽,有人提议把省会迁出合肥,毛主席是如何回应的
"主席,您这些年走遍了很多地方,可还没到过咱们安徽。家乡的父老乡亲都盼着能亲眼见见您呢。"
这句话出自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张治中之口,他是安徽巢县人,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。新中国成立后,张将军一直渴望重返故土,可惜始终抽不出空来。
1958年9月,毛主席等到了合适的时机,他决定亲自前往安徽,处理当地关于省会选址的争议问题。
1956年9月19日中午,65岁的毛泽东主席坐着敞篷汽车,在张治中、曾希圣、罗瑞卿等几位领导人的随行下,从稻香楼出发,顺着街道往三孝口方向驶去。
路旁站满了前来迎接毛主席的人群,估计超过20万,不少年轻人还兴奋地跟着主席的车一路小跑。
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坐着敞篷车出来检查工作。平时他做事都很低调,从不喜欢这样公开露面。但这次检查工作很顺利,大家都挺满意的。
在这次到安徽考察期间,有一件事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。9月16日晚上,毛主席给曾希圣写了封信,具体写了啥,咱们接着往下看就知道了。
【一、毛主席为何坚持合肥为安徽省会?】
1958年9月16日,安徽省委一把手曾希圣在陪同视察时,趁机向毛主席请教合肥大学的命名问题。毛主席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直接叫‘安徽大学'就挺好。”
毛主席那天可能只是随口一提,但到了晚上,他又记起这件事,便提笔写了封信。信中列出了四所学校供曾希圣参考,还顺便提到了安徽省会的事。他说,合肥位于安徽的中心位置,从长远考虑,作为省会挺合适的。
关于安徽该把省会设在哪,大家意见不一。有人觉得安庆最合适,有人主张选芜湖,还有少数人支持合肥。其中,支持合肥的人是最少的。
毛主席了解到大家对此事意见不一,便利用去安徽考察的时机,亲自走访了安庆、芜湖和合肥等地,深入了解了各城市的情况。经过全面考虑,他最终决定将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。
这个决定让不少人感到困惑,因为那时候的合肥交通条件非常落后。安徽的经济主要靠水运支撑,而合肥偏偏不在长江边上,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,这里的交通确实不太方便。
合肥原本只是个小县城,周围的安庆和芜湖都在快速发展,而它却显得停滞不前。新中国成立时,合肥连一栋像样的高楼都找不到。可为什么毛主席还是决定把合肥设为安徽省的省会呢?
说到底,主要原因首先得看地理位置。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不久,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态度还是老样子。安徽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战略要地,它的安全问题确实让人操心。
如果安徽省会把省会设在沿江城市,敌人要是从长江打过来,我们很难有效防御。因此,长江附近的几座城市都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。
毛主席实地考察后注意到,合肥的地形特点是:三面环山,一面是开阔的平地。这种地理优势使得这里在军事上占据有利位置,敌人想要攻打进来会非常困难,而我们防守起来则相对容易。
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,正好处在安庆和芜湖之间。这种中心区位优势,不仅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,还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,这些都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。
从经济角度看,新中国成立时安徽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。这种情况下,选择合肥作为省会更为合适。合肥作为一座新兴城市,又地处安徽中部,能有效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进步。
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,大家了解到他的想法后,不再为此事担忧,纷纷表示赞同,最终一致决定将安徽省会设在合肥。
【二、安徽合肥的发展】
早在明朝的时候,安徽这块地方和上海、江苏同属一个叫“南直隶”的大区管着。那会儿南直隶的经济在全国数一数二,光是它一个地方,就贡献了差不多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。
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,南直隶的水路运输变得更加发达。越来越多的商人纷纷来到这里,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机会。
到了清朝,南直隶换了个新名字叫江南省。古时候的江南,那可是出了名的富裕。杜甫在《忆昔》里写道:“稻米肥得流油,粟米白得像雪,公家和私人的粮仓都装得满满的。”这首诗讲的就是江南农业大丰收的景象,官府和百姓的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。由此可见,那时候江南人的日子过得有多滋润。
康熙在位的时候,江南省一分为二,东边那块儿成了江苏省,西边那块儿成了安徽省。与此同时,安庆府里设立了安徽巡抚和安徽按察使司的衙门。这样一来,安庆府就成了安徽省最早的首府所在地。
安徽的税收贡献长期稳居全国前五,甚至在抗战打响前,这一地位也未曾动摇。
安徽这片土地经济条件好,老百姓生活富裕,因此有更多精力投入子女教育,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。从古至今,这里走出过不少历史名人,像三国时期的曹操、夏侯惇、周瑜、华佗都出生于此。到了近现代,安徽又涌现出陈独秀、胡适、陶行知等著名学者,可谓人杰地灵。
说到合肥市,其实刚开始的时候,它发展得不如芜湖和安庆,不过,合肥并没有一直原地踏步。
建国初期,合肥的交通设施十分落后,铁路、公路、机场都很破旧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安徽全省的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都重点投向了合肥。短短几十年间,合肥就迅速发展成为全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。
曾经破旧落后的合肥小城,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安徽的省会核心,这样的蜕变让人惊叹不已。
2001年那会儿,合肥的经济总量才363亿元,在全国城市里排在第82位,这个名次并不让人意外。可到了2021年,合肥的经济规模猛增到11412.8亿元,一跃成为全国第19强,这个进步确实让人刮目相看。
最近几年,安徽在打造城市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,尤其是合肥,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之一,始终把科技产业放在重要位置,持续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。
过去十年间,合肥市不遗余力地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,同时持续升级本地交通设施。得益于这些努力,合肥彻底摆脱了以往交通不便的困境,成功跃升为安徽省的核心城市,并在长三角地区扮演着重要副中心角色。
2020年最新发布的新一线城市排行榜显示,合肥位列第十四名,成功超过了佛山和昆明两座城市。
合肥今天取得的辉煌成绩,充分证明了毛主席当年的决策是多么有远见和正确。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,合肥已经成为推动安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。
【三、安徽省会的变迁】
从清朝起,安庆的经济就比合肥发达得多,曾与上海、南京、武汉、重庆齐名,被称作"长江五虎"。不过到了近现代,安庆的发展逐渐落后,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合肥成为安徽的省会并非头一回,早在1853年,清朝政府就已经把合肥设为安徽省的行政中心了。
1851年,鸦片战争刚结束不久,清朝政府为了填补国库的空缺,开始向农民征收更多税款,剥削程度加深。这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,导致大量农民奋起反抗,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起义。
1853年,太平军攻占了安徽的省会安庆。面对这种局面,清政府不得不把省会临时搬到合肥。过了八年,清军重新夺回安庆,安徽的省会便又搬了回去。
那时,太平军和湘军在安庆城里打得不可开交,打了整整8年,最后湘军拿下了安庆。但这场仗拖得太久,把城里原本的繁荣都打没了。后来抗日战争又给了这座城市重重一击,安庆就这么一蹶不振,彻底衰落了。
说起安庆和芜湖,当年不少人认为它们适合做安徽的省会,这种想法确实有一定道理。
安庆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规模,远超如今的合肥。自清朝开始,安庆就是安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。在那个时期,安庆的文化圈涌现了众多杰出人物。
乾隆时期,京剧在程长庚和"四大徽班"的共同推动下诞生。程长庚是安庆当地有名的戏曲名家,从这一点就能看出,安庆在文化方面确实有着深厚的积累。
自古以来,安庆一直是安徽的省会城市。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军工企业——军械所,还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。
安庆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开端之地。1908年11月19日,趁着清军主力前往太湖练兵,城内守备空虚,熊成基等人抓住机会发动起义。虽然这次起义最终没能成功,但正是这场马炮营起义,打响了推翻清朝统治的第一枪。
虽然安庆现在比不上上海、重庆这些大城市,但跟合肥相比,安庆还是强不少的。
然而,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,日军迅速占领了安庆,迫使安徽省政府不得不转移至芜湖、合肥等地临时办公。与此同时,在日军控制的区域,汪伪政权则选择将省会定在了蚌埠。
日本投降后,国民政府把安徽的行政中心定在了合肥。可没过多久,国共内战打响,解放战争全面展开,整个中国又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之中。
1949年,在解放军战士们的奋勇拼杀下,合肥这座城市终于迎来了解放。不久之后,党中央就在合肥成立了皖北行署,不过那时候皖南部分城市仍然处于敌人控制之下。
从安徽省的情况来看,由于南北两部分解放的时间有早有晚,没有同步完成,因此在行政区划上,针对南北两个区域分别设立了不同的行署机构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安徽省一直没有固定的省会,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太久。
1949年2月16日,中央决定在合肥成立安徽省委和省政府,同时任命宋任穷担任省长兼省委书记,曾希圣为安徽省军区司令员,省委的办公地点选在合肥市内。
经过多方权衡,决定把皖南和皖北两个行政机构都搬到合肥集中办公。这样一来,安徽省的省委和省政府就正式组建完成了。
1952年8月7日,中共中央终于决定取消皖南和皖北的行政公署。紧接着在8月25日,合肥被确立为安徽省的省会,从此以后,安徽省的省会就一直是合肥,没有再变动过。
当年在确定安徽省省会选址时,就连时任省委书记曾希圣也不赞成放在合肥。相比安庆、蚌埠和芜湖优越的交通条件,合肥的交通状况一直让政府领导们头疼不已。
曾希圣出差时,得先坐火车到蚌埠,再转飞机去北京。因为合肥机场条件太差,出行特别麻烦。正因如此,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,建议不要把安徽省会定在合肥。
毛主席在做出决策前,总会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,无论是好是坏。在确定安徽省省会选址时,他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,最终明智地选择了合肥。随后,他给曾希圣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。
合肥是个好地方,位于安徽的中心。不过,搬到芜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,长远来看挺合适的,你觉得呢?
【四、结语】
毛主席在决策时总是立足全局、着眼未来。就拿安徽省会定在合肥这个决定来说,他不仅分析了国际环境,还深入研究了安徽未来的经济前景和政治布局,做出了全面考量。
合肥被选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后,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崛起,不仅成为了全省的行政枢纽,还发展成经济重镇和交通要地,这些变化都清晰可见。
合肥虽然不靠大江大河,但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一直做得挺不错。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合肥的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。
在文章结尾,不得不承认,毛主席当年的视野非常开阔,他作出的决策也显得格外睿智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